首页 资讯 正文

“领土争议”背后的丹美军事合作

体育正文 251 0

“领土争议”背后的丹美军事合作

“领土争议”背后的丹美军事合作

丹麦议会近日以94票赞成、11票反对(duì)的压倒性多数通过了一项(yīxiàng)法案,赋予美国在丹麦领土上设立军事基地、驻扎士兵以及(yǐjí)储存军事装备的权利。这是自今年年初美国特朗普总统上任后(hòu)多次提出对格陵兰岛领土诉求,导致丹美关系紧张加剧的背景下,丹麦试图(shìtú)缓和与美关系所采取的一项举措,也表明其作为北约成员国在防务合作问题的务实考量。但是(dànshì),该法案因涉及诸多敏感问题,不仅在国际社会引发广泛争议,也对北极战略结构和地区安全形势都构成(gòuchéng)了极大冲击。 丹美军事合作持续深化(shēnhuà) 丹麦与美国的军事合作由来已久。二战时期,丹麦奉行“契约中立”政策(zhèngcè),企图置身于战争之外(zhīwài),但未能如愿(wèinéngrúyuàn),在遭受德国入侵后丹麦迅速丧失主权独立性,被迫接受“合作政策”。这一屈辱经历深刻塑造了丹麦战后的安全观,即(jí)与其被动防御(fángyù),不如主动依附大国以换取主权安全。 1949年,丹麦作为(zuòwéi)首批成员国加入北约(yuē),正式开启了与大西洋集体安全组织的合作历程。1951年,丹麦与美国签订《格陵兰防务(fángwù)协定》,允许美国在(zài)格陵兰岛建立图勒空军基地(kōngjūnjīdì),部署弹道导弹预警系统,其雷达覆盖范围可延伸至苏联腹地,这不仅强化了北约的北极防线,更使丹麦成为美国监控苏联战略导弹的前沿阵地,由此奠定了与美国的特殊防务关系。作为交换,美国向丹麦提供(tígōng)每年约4.5亿丹麦克朗的军事补贴,这笔资金占当时丹麦国防预算的30%。随后,丹麦又通过允许美军(měijūn)永久驻军、共享情报(qíngbào)资源等(děng)方式,逐步构建起以美国为支柱的防务体系,为冷战时期美国全球战略的实施(shíshī)发挥了重要作用。 冷战结束(jiéshù)后,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。丹麦出于自身安全考虑,进一步深化了与美国的(de)军事(jūnshì)合作。2014年乌克兰危机爆发后,丹麦积极推动北约东扩,主导波罗的海三国加入北约,成为(wèi)美国遏制俄罗斯的“北欧桥头堡”。2023年,丹麦与美国签署(qiānshǔ)《新防务合作协议》,允许美军使用分别(fēnbié)位于日德兰半岛南部、中部和北部的卡鲁普、斯克里德斯楚普和奥尔堡的三个空军基地,并(bìng)提供埃斯比约港为美军运送人员、车辆和武器,将其军力部署与美国战略需求深度绑定。 6 月 25 日(rì),美国总统特朗普(中)在荷兰海牙出席记者会 此次丹麦通过的(de)法案(fǎàn)实际上是对2023年丹美防务合作协议的深化拓展,不仅进一步明确了美军可(kě)在所提供(tígōng)的基地以及基地外地区开展军事活动,包括驻扎人员、储存军事物资和装备、训练和演习等,更是赋予美军司法豁免权。根据法案规定,若美军人员在丹麦境内(jìngnèi)犯罪,可移交美国军事法庭审理,依照美国而非(fēi)丹麦的法律体系接受惩处,美国士兵和宪兵甚至还将对丹麦平民拥有管控权。这一规定实际上给(gěi)予了美军“治外法权”,将丹麦的主权部分让渡给了美国,同时也显示出丹麦对美政策正从“被动(bèidòng)依附”向“主动捆绑”演变,折射出丹麦在安全自主性与大国庇护之间的战略权衡(quánhéng)。 对地区(dìqū)安全产生多重影响 丹麦与美国的(de)防务合作升级对(duì)北欧乃至北极地区(dìqū)安全(ānquán)格局将产生深远影响,一方面推动北约在北部方向的防御体系优化调整,使其防御效能大幅提升,另一方面也将加剧北欧安全网络的“碎片化”风险,进一步加剧北极地区的战略竞争。 首先,丹美防务合作深化将促使北约防御体系效能整体提升。丹麦(dānmài)作为北欧地区支点国家(guójiā),其军事基地的开放将使得北约在(zài)北面方向的战略纵深显著增强,特别是美军在丹麦的常态化驻扎(zhùzhā),能够更高效(gāoxiào)地协调波罗的海三国的防御部署,形成对俄罗斯(éluósī)的“弧形包围”。例如,美军在奥尔堡基地部署的MQ-4C“海神”无人机(wúrénjī),可对北冰洋海域进行24小时不间断侦察,其探测半径覆盖俄罗斯北方(běifāng)舰队主要活动区域。此外,丹麦还允许美军使用其卫星地面站,使北约在北极地区的实时通信能力能够突破极地遮挡的限制,进一步提升了(le)北约的综合实力。 其次,丹美防务合作(hézuò)深化将(jiāng)加剧北极地区的战略竞争。美军扩大在丹麦本土的军事存在,客观上为美国介入北极事务提供了跳板。例如,美军在皮图菲克基地部署的AN/TPY-2反导(fǎndǎo)雷达,可同步监测俄罗斯“锆石”高超音速导弹的轨迹,并为北约舰队在巴伦支海的航行提供预警。作为(zuòwéi)应对(yìngduì),俄罗斯大幅增加了北方舰队在格陵兰以东海域的巡逻(xúnluó)频次,所搭载的“匕首”导弹射程也覆盖美军在北欧的所有基地,这进一步(jìnyíbù)激化了北极地区的紧张态势。 3 月 29 日,在(zài)丹麦首都哥本哈根,民众聚集在美国驻丹麦使馆(shǐguǎn)门前进行抗议 最后,丹美防务(fángwù)合作深化将削弱欧洲(ōuzhōu)自主防务能力建设。尽管丹麦(dānmài)强调与美防务合作基于北约框架,但其过度亲美的(de)态度仍可能对欧盟共同防务机制的运行构成损害,加剧欧盟内部的协调困境。例如,2025年4月,欧盟启动了一项名为“欧洲防务机制”的共同基金,但丹麦仍将60%的防务预算投入(tóurù)北约框架,而非(fēi)欧盟联合项目,凸显其在美国与欧盟之间的战略取舍。此外,由于在丹美关系中丹麦的主权主张常(cháng)被美国战略利益裹挟,也使得丹麦在欧盟防务决策中的话语权不断下降(xiàjiàng),严重损害丹麦的战略自主性。 从未来发展来看,丹美(dānměi)防务合作还将受到多重变量制约,这些变量既包含地缘政治的刚性(gāngxìng)约束,也涉及(shèjí)政治利益的柔性博弈,从而导致两国防务合作发展前景面临诸多不确定性。 格陵兰岛(gélínglándǎo)领土争议仍然是影响双方防务合作深化的(de)潜在引爆点。格陵兰岛是丹麦的自治领地,享有高度自治权,但国防和(hé)外交事务由丹麦政府(dānmàizhèngfǔ)掌管。特朗普(tèlǎngpǔ)再次当选美(měi)国总统后,频繁扬言(yángyán)要得到格陵兰岛,并多次暗示可能(kěnéng)通过经济施压或军事威胁来实现这一目标。甚至有报道称,在法案刚刚(gānggāng)通过不到一天,美国防部长赫格塞思便毫不掩饰再度威胁要夺取格陵兰岛,美国情报机构也被命令加强在该(gāi)岛的间谍活动。对此,格陵兰岛自治政府总理延斯-弗雷德里克·尼尔森明确表示,该岛“永远不会成为任何人都可以购买的财产”。丹麦政府也多次表态“格陵兰永不独立”,强调“格陵兰主权不容交易”。丹麦外交大臣拉斯穆森更是公开表示,如果美国试图吞并格陵兰岛全部或部分地区,丹麦有权(yǒuquán)终止该法案。 丹麦(dānmài)国内民意的结构性(jiégòuxìng)分裂将会对双方防务合作发展形成掣肘。表面上,丹麦议会以(yǐ)94︰11的压倒性优势通过法案,但深层民意则呈现出复杂图景。2025年4月哥本哈根智库“北欧安全观察”的调查显示,58%的丹麦人认为与美军事合作将会损害国家主权。而就(jiù)在法案投票前,红绿联盟领导人德拉格斯泰德公开宣称,这项协议“对国家有害”,“它意味着我们将拥有一些(yīxiē)由美国(měiguó)管辖的丹麦地区”,批评此举是“21世纪的殖民主义”。很多民众也抱怨,该法案是在将丹麦“出卖”给美国,甚至可能(kěnéng)违反丹麦宪法(xiànfǎ)。这种民意分裂可能导致(dǎozhì)丹麦政府出现政策反复,法案前景面临变数。 此外,欧盟(ōuméng)共同防务机制的持续推进也会成为影响丹美(měi)防务合作的重要变量。《欧洲防务基金》生效后(hòu),计划投入800亿(yì)欧元(ōuyuán)发展自主防务能力,其中丹麦(dānmài)获批的12亿欧元主要用于与德国联合研发第六代战机。这种“有限自主”策略使丹麦陷入两难:若过度(guòdù)依赖美国(měiguó),将丧失在欧盟防务自主进程中的话语权;若转向欧洲合作,则可能损害现有的与美防务合作。在此之前,丹麦曾在欧盟“台风”战斗机升级(shēngjí)项目中选择与法国达索合作,从而导致美国洛克希德·马丁公司暂停向丹麦出售F-35备用(bèiyòng)引擎,迫使丹麦议会紧急拨款2.3亿欧元填补缺口。而随着《欧洲防务基金》的推进,丹麦可能被迫在跨大西洋联盟与欧洲自主防务间重新定位,寻求更加平衡的外交策略。 总体来看,丹麦通过让渡部分主权(zhǔquán)换取美国安全承诺,虽然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自身的安全环境,却也陷入更复杂(fùzá)的权力依赖。未来(wèilái),如何在北约框架下维护自主性、在北极竞争中平衡利益、在民意分裂(fēnliè)中凝聚共识,将是对丹麦外交战略的重要考验。 (作者系(xì)国防科技大学副教授)
“领土争议”背后的丹美军事合作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